close

【閱讀心得】能自處,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:克服逃避與焦慮,學習

▊簡介

由心理學專家透過這些心靈練習,幫助你成為既維持自己的獨特個性,又能修正不理想行為的成熟大人,享受不完美但輕盈的每個時光、每段關係。

本書將33則文章,分別收在情緒篇、自律篇、理性篇、人際篇等四大篇當中,每章的篇幅都不會太長,全都是日常中會遇到的問題。作者運用淺顯易懂的文字,搭配心理學知識增加說明,幫助讀者認識、理解與處理內在想法。

每章最後還會有一個「每日3分鐘小練習」,引導讀者加深印象,這些方法都很簡單,只要善加運用慢慢練習內化,建立這些心理習慣其實一點也不難。

 


 

作者的敘述方式讓整本書讀起來很輕鬆,不會因為太難懂而感到有負擔,不過對於本來就有涉獵這類書籍的人而言,可能會感覺內容略淺了些。

另外,我發現自己在自律篇、人際篇的重點整理占比最多,或許代表這兩塊是我要學習的課題吧。以下就來分享一些,我蠻有感觸的幾個地方:

 

我承認自己有很嚴重的逃避行為,容易想很多的體質也讓我很怕失望,而避免失望的最好策略,就是乾脆不要開始。不論是開啟新的人際關係、學習新的領域到嘗試重新拾起夢想,這些未知的恐懼帶來的壓力,令我躲入慣性的逃避,而這樣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,就是遲遲無法跳脫舒適圈。

你怎麼要求自己,就會換到什麼品質的生活。

因為不想再順應擺爛,所以看了很多改變心態的書,研究別人分享的成功法則,剛開始可能會被影響,產生改變自己的勇氣,但隨著每次失敗的次數和時間遞增,慢慢地又回到一開始的狀態:我這麼做是對的嗎?我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?

如果沒有延伸思考,在腦中進行「下次這種狀況出現時應該怎麼做」的修正彩排,那麼我們最熟悉的,就還是那個犯錯的腳本,而這個腳本,最容易在自制力下降的時候自動上演。

要是你和我一樣是個容易自我設限的人,請試著對自己友善一點,讓我們多把注意力放在過程而非成敗,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完美,感到失望也是很正常的,就如作者所言,即便成敗影響劇烈,我們也必須讓自己知道,這不是世界末日,不需要全盤否定自己。

-

除了上述的行為模式,我還有一個防禦機制,就是會先對別人預設立場,不只假定他人帶有目的性的接近,也會懷疑對方是不是對自己抱有敵意,所以不容易對人敞開心懷,防備心也因此越蓋越厚,甚至還會腦補一些小劇場,讓自己陷入莫名的焦慮。

如果因為焦慮不安而不想跟人分享,因而錯失了一個好緣分、誤判了一個好機會,不是很可惜嗎?

這時候自我覺察就相當重要了。我們需要停下來仔細思考,試著問問自己: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對方是真的存心想害我嗎?當你多留意周遭,多主動了解別人,努力分享並減少隱藏自己的心態,或許你會發現,事情走向可能和你所想像的完全相反。

-

在社群網站感受到的甜蜜,沒有真實的互動和接觸,只能說是「代糖」。

現今這個世代,社群網路已然成為一種橋樑,把每個在世界彼端的人們連結一起,不用靠現實移動就能認識各種朋友,還能結交一群志同道合的盟友,感覺真不錯。但明明好友這麼多個,為什麼卻老是有種寂寞的感覺?

社群網路就像其他工具,善於運用,就可以是好夥伴。不妨花個時間,想一下自己想要在網路上看到什麼?

研究發現,當一個人的社會疏離感越強烈時,就越容易感覺寂寞,而這正好與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有關。有些人為了讓自己活得簡單點,又或是為了擁有真正的人際互動,所以選擇離開社交平台,這當然也是一種解法;但如果因為工作(或其他)需要,不得不大量使用社群媒體的人而言,其實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,不用離開,也還是能創造出有意義、並且正確的互動習慣。

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,作者對「泛泛之交」的解讀:陌生人、泛泛之交的比例應該要多一點,而親友團、死黨的比例應該要少一點。這是因為我們和那些熟悉的人經常在交流,所以彼此該交換的訊息可能已達飽和,加上太過了解對方,便會在分享時先做篩選,而這種篩選會讓我們無法接觸到不一樣的訊息,容易形成「同溫層效應」。

反觀那些不那麼熟的人,因為生活在不同的圈子,所以接觸的人、事、物也會比較不同,便有可能為你帶來新的衝擊和想法,甚至是新的機會,同時也能拓展新的人脈。我想,或許這點也能運用在社群媒體上,透過它的力量幫助我們跨越交友圈,似乎也不壞?

-

人生本來就是許多的妥協與拉扯,希望未來更好與希望現在更爽的自己也永遠在打鬥。

其實說了這麼多好聽的,但直到現在,當我碰到某些問題,我還是仍然在逃避,還是仍然會擺爛,還是會否定自己,還是會懷疑對方的好意,不敢敞開自己的內心,也還是會感到寂寞孤單…但難道,這樣的我就很奇怪嗎?

大腦本來就會有各種非理性的歪念頭,看淡了,這些念頭就失去了力量。重點是,我們在為人處事上,還是一個理性、正直的人。

就像電影《腦筋急轉彎2》教會我們的,沒有人可以一輩子都保持正面,那些負面能量的存在,也只是大腦裡的基本情緒平衡機制,就算有什麼奇奇怪怪的想法,也就只是想法而已,我們永遠可以決定該怎麼使用它。

就好比,即使我再怎麼不願意面對,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自己可以不斷進步、克服惰性吧,不然的話,我也不會老是被這類型的書吸引。

 


書名|能自處,也能跟別人好好相處
作者|劉軒
出版|天下文化


🌟喜歡收藏文字語錄➭ 歡迎追蹤IG
🌟喜歡這篇內容➭ 歡迎關注我
🌟如有工作或合作邀約,歡迎寄信➭ apple519489@gmail.com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äzzŸ 的頭像
    LäzzŸ

    LäzzŸ ✎﹏觀影 | 閱讀人森

    Läzz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